博客+杜艾芸

鱼水君臣关系考修正版(四)

南船北马:

           从“白帝托孤”探查蜀汉政权平稳过渡之托社稷


      章武元年,公元221年,刘备不顾群臣反对,力主东征。战事持续近一年,最终于秭归猇亭处,败于陆逊之手,《三国志•先主传》记载:“夏六月,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,广数十丈。后十余余日,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,将军冯习、张南等皆没。”这是一次惨烈的失败,战争失败的恶果直接动摇蜀汉国本。而此时蜀汉政权所面对的严峻形势则是荆州丢失、东征失败、群臣凋敝、危如累卵。


      刘备虽起事很早,但是真正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却是赤壁之战后,公元209年。而三国时期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。站在千年后的我们再回顾这次战争的前后历史,会发现,刘备的失败,偶然中带着必然。而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,便是蜀汉人才凋敝。曹操刘备孙权皆一世之雄,征伐天下各有千秋。霸业是否可成,关键在于对人才的争取,可惜在这方面,刘备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育不良。


      何谓先天不足?刘备四十七岁请出诸葛亮后方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,而这时官二代曹操已经占据北方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;官二代兼富二代孙权据有江东六郡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。刘备所能争取者,唯有荆、益二州。而刘备此时恰如祖上为贵族的无产阶级,没钱没权没地没人,只剩自身号召力。但是在那食不果腹的战乱时代,这份虚名显得异常单薄,以至于少有人才投奔于他。故人才招揽这方面,刘备迟了曹孙太多。 


      何谓后天发育不良?看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至章武二年(公元222年)这短短的四年时间内,蜀汉重臣竟接连死亡九人,分别是关羽、法正、黄忠、糜竺、张飞、马超、许靖、刘巴、马良。而这九人有多重要?熟读《三国演义》的读者应当知道,关羽、张飞、黄忠、马超,演义里的五虎上将之四,史实中的前后左右四大重号将军。谋士方面,刘备一生有四位重要谋士,按照跟随刘备时间来排列分别为徐庶、诸葛亮、庞统、法正。徐庶早于赤壁之战前被曹操用计赚至曹营;庞统死于征取西川,年三十六岁;法正亡故于刘备称帝前,年四十五岁;只剩得诸葛亮身为丞相在成都镇守后方,足食足兵,分身乏术。刘巴,官至尚书令,长于理财,相当于蜀汉财务部长,诸葛亮重要副手。许靖,官至太傅,益州集团利益代表人物,虽无实权,但在蜀中甚有号召力,诸葛亮亦对其礼敬有加。糜竺、马良二人,追随刘备甚久。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,糜竺耗尽家财资助刘备,进其妹为刘备夫人,即糜夫人。马良,建安十四年(公元209年)投奔先主,后辅佐关羽留守荆州。


      刘备东征前后,追随刘备打天下的那批经验丰富的文重臣只剩诸葛亮,武重臣只剩赵云、魏延。而赵云需守卫京畿,魏延驻守汉中,诸葛亮总统后方。换而言之,刘备东征时,身边文无谋主,武无大将。刘备一生长于识人用人,但本身军事素养的确不佳,当无人可用时失败难以避免。刘备东征,相当于集团总裁带了一众没啥经验的中层干部去竞争项目,偏偏这个总裁自己能力欠佳,七百里连营,曹丕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征战沙场数十年的刘备却毫无所觉。《三国志》又如下记载:“初,帝闻备兵东下,与权交战,树栅连营七百余里,谓群臣曰:‘备不晓兵,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!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,此兵忌也。孙权上事今至矣。’” 


      东征一役,刘备把诸葛亮辛辛苦苦攒了数年的家当一把火放了烟花。根据史书考据,刘备集团顶峰时兵力应在二十余万,关羽大意失荆州丢失七八万,刘备东征损失六七万,简单计算得出白帝托孤之时蜀汉防守国力不过七八万。而东征失败,刘备光有名姓的将领官员就战死四十余员,士兵更是溃不成军。东征前后,短时间内的重臣集中流失,给权利造成巨大真空。而征伐失败,直接动摇蜀汉国本,荆州益州集团之间的争斗愈发严重。刘备未亡,汉嘉太守黄元闻刘备疾病,惧有后患,举郡谋反,烧临邛城;刘备初亡,南中诸郡,并皆叛乱,蜀汉一半的领土在失控的范围内,诸葛亮却无力抽调兵力平叛,只能忍耐三年,闭关息民,发展经济才得以南征。可想而知,建兴初年,蜀中疲弊到什么程度。


      面对着兵力不足十万、领土仅余一州、重臣凋敝人心不安的危机局面,在这蜀汉门户白帝城内,刘备和诸葛亮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何人去继承皇位,而是如何平稳朝局,确保权力的平稳过渡,明确蜀汉今后的政治路线,让兴复汉室的目标不会成为泡影。故东征失败,刘备不得已退守白帝。他本可回转成都却没有,不是他羞见众臣,而是这里是蜀汉门户,防守东吴的重要防线。想刘备以帝王之尊,领数千战败之师,风烛残年之际凭病骨支离之躯,守卫在边境第一线,威慑东吴,为留守在成都的诸葛亮争取宝贵的半年时间。真真是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。而此时的蜀汉边境南中反叛、内部黄元谋反、外部吴魏虎视眈眈,群臣惶恐不安,“刘氏祚尽以降曹魏”的言论悄然散布,正值内外交困之际,一着不慎满盘皆输。刘葛君臣于风雨飘摇之中,携手执伞,并肩而行。一在白帝防守国门,一在成都内患交煎,鱼水君臣在大难面前再次体现那毫不存疑的默契,倾尽全力望能补天。刘备此时做的一切,已不再以个人情感为主,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,无不是在设法减轻诸葛亮的负担。


      那读者又会询问,假如刘备如此信任诸葛亮,知晓他不会篡权夺位,亦会忠心辅佐幼主,又何必说出“如其不才、君可自取”的话呢?这不是逼迫诸葛亮表忠心吗?笔者认为,刘备此语不是说给诸葛亮听的,而是说给那些不安于现状蠢蠢欲动的蜀中群臣以及刘禅听的。它是一种许可,一种保障,一种赋予。刘备给了诸葛亮可以抉择君主的无上权力,不容挑战与质疑。刘备逝后的蜀汉政权,诸葛亮就是第一人,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。刘备寄予诸葛亮厚望,希望他能将二人的理想和事业延续下去,恰如伊尹之于商汤,周公之于武王。废立君主的权力朕都给予了,还有何事可以拦阻诸葛亮呢?而观其后蜀汉历史,不得不佩服刘备的这一安排。三国时期,无论是魏国还是吴国都发生过惨烈的宫廷政变,牵涉其中的人数以千计,无不是抄家灭族,血流成河。而终蜀汉一朝,政权异常平稳,并无篡权夺位、党同伐异造成的惨烈后果。


      此处需分析下蜀汉另一托孤大臣李严,有读者认为刘备托孤于李严是为牵制诸葛亮,以防诸葛亮独揽大权,威逼幼主。笔者认为此论断并不成立。


      首先,若权力需要由人制约,那制约者实力必须相当,否则此制约毫无用处。而当我们分析李严、诸葛亮于刘备集团所做贡献及其威望,发现二者毫无可比性。诸葛亮于公元207年追随先主,献《隆中对》之计三分天下、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合,赤壁之战争取四郡之地;先主但有征战,诸葛亮必是镇守后方第一人,官至丞相、录尚书事、领司隶校尉,其官职权威在《从诸葛亮官职探其于蜀汉政权中所处地位》及《从“足食足兵”探究诸葛亮于刘备集团重要性》已详尽阐述。而李严原为刘璋臣属,公元213年刘备西征益州时于绵竹归顺,之后官至键为太守、辅汉将军、尚书令、中都护,其于刘备集团的贡献仅记载有“二十三年,盗贼马秦、高胜等,起事于郪,合聚部伍数万人,到资中县。时先主在汉中,严不更发兵,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,斩秦、胜等首。枝党星散,悉复民籍。”一事。由此可见,李严无论是资历、威望、权力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抗衡,用此人来制衡诸葛亮岂非是以卵击石?


      其次,《三国志•李严传》中记载:“三年,先主疾病,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;以严为中都护,统内外军事,留镇永安。”可见刘备对李严的安排是镇守永安。试问,如若派人制衡权力,又为何令其远离政治中心?诸葛亮如若心生反意,远在永安的李严能够迅速反应制约于亮否?恰如《三国志集解》中何焯所论:“李严所以并当大任者,既蜀土故臣宜加奖慰,又南阳人,诸葛公侨客兹郡,有乡党之分,必能协规。荆土归操,严独西奔,似有志操,理民治戎,幹略亦优,是故取之。然自其归降,即领郡于外,不共帷幄,何由得其腹心?昭烈用人,必由试可,严特未试之于左右,周旋历年,所以犹有失也。”结合《三国志•先主传》所载:“先主病笃,托孤于丞相亮,尚书令李严为副。”分析得知刘备托孤于李严,更是为他可协调荆州、益州两方势力,欲令其辅佐,而不是为制衡诸葛亮。


      通过研读整理这段史实,才真正深刻领会到,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那句“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”的紧迫和他担着的巨大压力,他接了怎样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。但是他竟能在数年之间,恢复经济,民以富足,然后挥师北上,五次北伐,自来自去,魏人不能止。终亮之世,以蜀汉一州之地抗衡人口土地五倍于其的曹魏政权,曹丕不敢正视西蜀,曹叡不敢新建宫室以省经费为军用;司马懿龟缩不敢与战,真真天下奇才也!


      而成就这一切的,正是那位尊他信他的主公。汉昭烈帝章武三年,白帝城内,刘备将家事国事一同托孤于诸葛亮,他给予了诸葛亮至高无上的权利,这份权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举国相托而不疑,他将他的丞相推向了光明璀璨的历史前台,让诸葛亮能尽展其才,治民理政南征北战。诸葛武侯深感先主知遇,拼将一死酬知己,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白帝托孤,是一个英雄造就英雄的悲壮故事,鱼水君臣在中华浩瀚的历史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



评论

热度(108)

  1.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